當前位置: 首頁 > 咨詢工程師(投資) > 咨詢工程師(投資)備考資料 > 2014年咨詢工程師《政策與規(guī)劃》講義:第二章二節(jié)

2014年咨詢工程師《政策與規(guī)劃》講義:第二章二節(jié)

更新時間:2013-11-19 09:41:4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咨詢工程師(投資)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4年咨詢工程師《政策與規(guī)劃》講義:第二章二節(jié)

  第二節(jié) 宏觀經濟學基礎

  宏觀經濟學旨在研究一個經濟體的總體運行表現(xiàn),包括整個國家的產出、就業(yè)和價格;并以此區(qū)別于關注單個產品的價格、數量和市場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重點關注整個經濟的短期波動(經濟周期)和長期變動趨勢(經濟增長),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減少短期波動的影響,保持經濟穩(wěn)定及長期增長提供依據。

  一、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

  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關鍵變量包括產出、就業(yè)和價格,分別通過不同指標加以衡量。

  (一)產出的衡量

  1.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從價值形態(tài)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tài)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chuàng)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tài)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國產出最全面的指標。

  (1)名義GDP和實際GDP。名義GDP是用實際市場價格衡量的GDP。實際GDP則按固定價格或不變價格(如2010年價格)來計算。實際GDP被廣泛用來監(jiān)測一國的增長情況。

  (2)三種GDP統(tǒng)計核算方法。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1)從生產方面統(tǒng)計GDP(生產法):對經濟中所有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的增加值進行加總。所謂增加值是企業(yè)產出價值減去企業(yè)購買的中間產品價值。對于整個經濟來說,所有企業(yè)的增加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一產業(yè)(企業(yè))增加值+第二產業(yè)(企業(yè))增加值+第三產業(yè)(企業(yè))增加值

  2)從收入方面統(tǒng)計GDP(收入法):統(tǒng)計經濟中一定時期內所有生產要素的收入(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的總合,加上折舊和政府間接稅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GD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間接稅

  3)從支出方面統(tǒng)計GDP(支出法):把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個人和部門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進行匯總。

  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X)

  (3)潛在GDP。潛在GDP是指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時的產出。它由可獲得的投入(資本、勞動、土地等)及技術效率決定。它是在保持價格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一國經濟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

  潛在GDP多呈現(xiàn)緩慢而穩(wěn)定的增長,因為勞動和資本等投入以及技術水平的變化是緩慢的。相反,實際GDP會由于消費模式、經濟周期以及經濟政策等變化出現(xiàn)較大的變動。

  2.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及進口稅(扣除生產和進口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及進口稅(扣除生產和進口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它等于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

  國民生產總值(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向國外的要素支付

  3.其他衡量產出與收入的指標

  (1)國民生產凈值(NNP)與國內生產凈值(NDP):GNP或GDP扣除折舊以后的余額。它們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一定時期內財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國內生產凈值(NDP)=國內生產總值-折舊

  國民凈產值(NNP)=國民生產總值-折舊

  (2)國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間接稅后的余額。它體現(xiàn)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一定時期內生產要素收入,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國民收入=國民生產凈值-企業(yè)間接稅

  (3)個人收入(PI):一國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的個人一年內所得到的收入總和。它是國民收入進一步必要的調整后形成的一個指標。最主要的扣減項有:公司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項有:政府對個人的轉移支付,如失業(yè)救濟、退休金、醫(yī)療補助等。

  個人收入=國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險稅-凈利息+紅利+政府向個人的轉移支付+個人利息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個人收入扣除個人納稅部分所余下的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收入-個人稅收支付

  (二)就業(yè)與失業(yè)的衡量

  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國經濟利用自己資源的情況。由于勞動是任何經濟的主要資源,從而充分就業(yè)是各國經濟決策首先關注的目標。就業(yè)情況的變動和實際產出變動趨向一致:當實際產出上升時,對勞工的需求上升,就業(yè)率上升,失業(yè)率下降;當實際產出下降時,對勞工的需求下降,就業(yè)率下降,失業(yè)率上升。

  1.就業(yè)、失業(yè)的統(tǒng)計概念

  (1)統(tǒng)計方法。美國勞工局采用“人口調查隨機抽樣法”來收集每個月的就業(yè)資料,每月走訪60000個家庭,以反映美國的就業(yè)狀況和變動態(tài)勢。調查將16歲及16歲以上的人口分為四組:

  1)就業(yè)狀態(tài)。正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因病、因假或因罷工而缺勤者也算就業(yè)。

  2)失業(yè)狀態(tài)。包括未被雇用而正在主動尋找工作或正在等待重返工作崗位的人。

  3)非勞動力。包括已退休者、因身體不佳不能工作者,在家里操持家務者、沒有主動去找工作者。成年人口的34%屬于該類。

  4)勞動力。處于就業(yè)狀態(tài)的和失業(yè)狀態(tài)的人口屬于勞動力。

  (2)失業(yè)率的概念。失業(yè)率是失業(yè)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率。也就是說,失業(yè)率所衡量的是想要工作的人中沒有工作的人的比例。

  2.失業(yè)的類型

  (1)按失業(yè)的原因分類。根據勞動市場上失業(yè)的原因,經濟學家將失業(yè)歸納為三類:摩擦性失業(yè)、結構性失業(yè)、周期性失業(yè)。

  1)摩擦性失業(yè):是指由于人們在各地區(qū)之間、各種工作職位之間不停變動,或者常在跨越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而產生的失業(yè)。例如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學生正在尋找工作,剛剛生育后的母親正在尋找工作,或者離開原崗位試圖尋找更好的工作等。這種失業(yè),即使經濟處在充分就業(yè)水平時也會存在。

  2)結構性失業(yè):是指由于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所導致的失業(yè)。如果對不同類型勞動的需求發(fā)生變動,而勞動的供給未能及時調整,就會發(fā)生結構性失業(yè)。常見的案例是某些部門或地區(qū)的興起和衰落所引起的職業(yè)間或地區(qū)間的結構失衡。

  3)周期性失業(yè):是指當總支出和產出下降時,對勞動整體需求下降所引起的失業(yè)。許多地區(qū)和職業(yè)的勞動市場同時呈現(xiàn)失業(yè)率上升,是周期性失業(yè)的標志。

  區(qū)分失業(yè)類型有助于人們對勞動市場作出診斷。較高水平的摩擦性失業(yè)和結構性失業(yè),甚至可能發(fā)生在勞動力市場總體均衡時;而周期性失業(yè)發(fā)生在經濟衰退時期,是就業(yè)的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平衡的結果。

  (2)按就業(yè)意愿分類。按就業(yè)意愿分類,失業(yè)又被劃分為自愿失業(yè)和非自愿失業(yè)。

  1)自愿失業(yè):是指勞動者不愿意按照現(xiàn)行貨幣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就業(yè)而引起的失業(yè)。

  2)非自愿失業(yè):是指愿意接受現(xiàn)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yè)。

  3.充分就業(yè)和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

  (1)充分就業(yè)并不意味著零失業(yè)率,因為摩擦性失業(yè)和結構性失業(yè)在動態(tài)經濟中是不可避免的。

  (2)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是周期性失業(yè)率為零時的失業(yè)率,又被稱作自然失業(yè)率。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等于摩擦性失業(yè)率和結構性失業(yè)率之和,是穩(wěn)定狀態(tài)的失業(yè)率,是經濟長期中趨近的失業(yè)率。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下的實際產出就是經濟的潛在產出。

  (三)價格水平變動的衡量

  價格變化與實際產出的波動有密切聯(lián)系,通貨膨脹率是經濟運行狀況的主要指示器。

  1.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的概念。通貨膨脹是指總物價或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xù)的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說貨幣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xù)的下降過程。當總物價水平下降(即通貨膨脹率為負)時,被稱作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率則是指總物價水平變化的程度。

  (2)通貨膨脹的類型。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通貨膨脹有三種類型:

  1)溫和的通貨膨脹,年物價水平上升速率在10%以內,也稱爬行式的通貨膨脹。

  2)嚴重的通貨膨脹,年物價水平上升速率在10%~100%。

  3)惡性的通貨膨脹,年物價水平上升速率超過100%。

  (3)通貨膨脹的成因。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指總需求過度增長,遠遠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貨物。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xù)和顯著的上漲。

  3)需求拉動與成本推進相互作用型通貨膨脹,指由于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上漲。

  4)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經濟結構不平衡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xù)上漲。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由于個別關鍵性商品的供求比例失調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和由于經濟部門發(fā)展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2.衡量價格水平變動的指標

  (1)消費物價指數。消費價格指數(CPI)度量的是普通消費者購買一組固定消費品(包括食品、住房、服裝及醫(yī)療服務等)的價格變動。該指數的權數是按照消費者預算支出中的比例確定的。

  (2)GDP平減指數。GDP平減指數是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衡量經濟體所生產的所有物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動,可以解釋GDP的所有組成部分(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的價格水平。該指數的權數隨不同產品的份額而改變。

  (3)生產價格指數。生產價格指數(PPI)衡量的是生產或批發(fā)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指數。計算PPI的固定權數是每種商品的凈銷售額。由于這種指數涵蓋詳細,在商業(yè)領域廣為使用。

  二、宏觀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經濟周期

  在一個理想的經濟中,實際國內生產總值隨時間以快速穩(wěn)定的步伐增長,價格水平保持不變或緩慢增長,既沒有大量的失業(yè)也沒有顯著的通貨膨脹。然而世界各國經驗表明:國民總產出、總收人、總就業(yè)量的波動是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把這種短期波動稱為經濟周期。

  (一)經濟周期的定義、形式、衡量

  1.經濟周期的定義

  經濟周期指的是經濟活動水平的交替增長和下降,持續(xù)時間通常為2-10年,它以大多數經濟部門的擴張或收縮為標志。

  2.經濟周期的形式

  經濟周期一般被劃分為兩個階段:衰退和擴張?!胺濉焙汀肮取贝碇芷诘霓D折點。衰退是經濟周期的下降期,始于峰而止于谷;擴張是經濟周期的上行期,始于谷而止于峰。

  經濟周期雖然有著共同的階段形式,但不同經濟周期在持續(xù)時間和強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到目前為止,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經濟周期,也沒有精確的模型可以預測經濟周期的發(fā)生和持續(xù)時間。

  3.經濟周期的衡量

  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增長趨勢,即潛在GDP的長期變動趨勢。潛在GDP是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時的產出水平。

  (1)周期性波動是用實際GDP與長期增長趨勢背離的程度來衡量的。在衰退時期,實際GDP低于潛在GDP;在經濟高漲時期,實際GDP會在短期內高于潛在GDP。

  (2)衰退。當實際產出連續(xù)1~2年下降,而實際GDP與潛在GDP之間的缺口并不大時,經濟的下降被稱作衰退。

  (3)蕭條。當實際產出持續(xù)下降,實際GDP與潛在GDP之間的缺口巨大時,經濟的下降被稱作蕭條。

  (二)經濟周期中的失業(yè)和價格水平

  1.經濟周期中的失業(yè)

  產出與就業(yè)水平緊密相連,并同向變動。潛在GDP是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產出水平,當經濟處于低于潛在產出水平,存在產出缺口時,無法為能夠工作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創(chuàng)造足夠的就業(yè)機會。產出缺口越大,失業(yè)率越高。根據奧肯定率,美國實際產出每下降兩個百分點,實際失業(yè)率將增加一個百分點。周期性失業(yè)發(fā)生在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是由總支出不足引起的,因此,周期性失業(yè)又被稱作需求不足失業(yè)。

  (1)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時,實際失業(yè)率等于自然失業(yè)率,等于摩擦性失業(yè)加結構性失業(yè),周期性失業(yè)為零。

  (2)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下時,實際失業(yè)率高于自然失業(yè)率,等于摩擦性失業(yè)、結構性失業(yè)以及周期性失業(yè)之和。

  (3)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上時,實際失業(yè)率低于自然失業(yè)率,此時會伴隨快速的通貨膨脹。

  2.經濟周期中的價格水平

  一般來說,價格水平上升是由總支出超過經濟的生產能力引起的。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下時,總支出的擴張即使超過實際GDP,也不會引起價格快速上升;當經濟達到潛在產出水平時,總支出的繼續(xù)擴大,將會由于經濟資源已經被充分使用,經濟難以通過迅速擴大產出來滿足需求的擴張,必然推動價格上揚,引發(fā)需求型通貨膨脹;當實際產出達到其最大能力時,需求的擴張只會帶來價格的急劇跳升,而無法帶來產出的增加。

  (1)當經濟明顯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下,遠離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時,會伴隨通貨緊縮或受其威脅;

  (2)當經濟接近或處于潛在產出水平時,由于各種經濟資源供給陸續(xù)出現(xiàn)瓶頸,價格水平上漲的節(jié)奏會加快;

  (3)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上,接近或達到最大能力時,經濟難以或無法供給更多的資源,通貨膨脹率會很高并保持增長。

  (三)周期性波動的原因

  經濟周期性波動來自于總需求或總供給的變動沖擊,通常是由總需求的變動引起的。當消費者、企業(yè)及政府改變總支出水平時,波動就會發(fā)生??傂枨蟠蠓陆禃е滤ネ嘶蚴挆l,經濟活動的大幅上升將會導致通貨膨脹。此外,重大發(fā)明發(fā)生的無規(guī)律性、自然災害與戰(zhàn)爭等隨機事件發(fā)生,以及貨幣政策失誤等也是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

  (四)周期狀態(tài)監(jiān)測指標――PMI

  采購經理指數(PMI)體系,涵蓋著生產與流通、制造業(yè)與非制造業(yè)等領域,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監(jiān)測指標體系之一,對國家經濟活動所處周期狀態(tài)的監(jiān)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和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從2005年開始共同發(fā)布中國的制造業(yè)PMI數據。

  制造業(yè)PMI基于對樣本企業(yè)采購經理的月度問卷調查,對生產、新訂單、雇員、供應商配送與庫存五項類指標加權計算得出。

  PMI50為榮枯分水線。當PMI大于50時,說明經濟在發(fā)展;PMI略大于50,說明經濟在緩慢前進;越大于50說明經濟發(fā)展越強勢。當 PMI小于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PMI略小于50,說明經濟在慢慢走向衰退;越小于50說明經濟衰退越快。PMI與GDP具有高度相關性,且其轉折點往往領先于GDP幾個月。PMI已成為監(jiān)測經濟運行的及時、可靠的先行指標。

  三、總需求與總供給

  (一)總需求

  總需求(AD)是指:經濟中的所有實體(消費者、企業(yè)、政府和外國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愿意購買的總產出數量。

  總需求數量和社會整體物價水平之間呈現(xiàn)反向相關的關系,即社會整體物價水平越高,總需求數量越小;物價水平越低,總需求數量越大。

  1.總需求的構成

  總需求由四個部分組成:消費需求(C);投資需求(I);政府開支(G);凈出口(X)。

  (1)消費需求。消費需求主要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個人收入減去稅收)。其他影響因素包括:收入的長期趨勢、居民財富、總體價格水平。

  (2)投資需求。投資支出包括對建筑物和設備的私人購買以及庫存的增加。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是產出水平、資本成本(取決于稅收政策、利率和其他金融條件),以及對將來的預期。

  (3)政府開支。政府開支包括對公務人員、法官、公立學校教師工資的支付等。與私人消費和投資不同,總需求的這一部分直接由政府的支出政策決定。

  (4)凈出口??傂枨笞詈笠粋€組成部分是凈出口(X)。凈出口取決于國內和國外的收入水平、相對價格和匯率。

  2.影響總需求變動的因素

  影響總需求變動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政府控制的主要政策變量,另一類是外生變量。

  (1)政策變量。

  1)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增加會使利率降低并改變貸款條件,從而增加投資和耐用消費品消費數量。

  2)財政政策:政府在商品和勞務上的開支增加,會直接增加支出總量;減稅或增加轉移支付會提高可支配收入數量,并導致消費量增加;稅收刺激政策,例如投資稅減免可以導致某個領域增加支出。

  (2)外生變量。

  1)國外產出:國外產出的增長會導致凈出口的增加。

  2)資產價值:股票價格或住宅價格的上升增加家庭財富,從而增加消費數量;還會導致較低的資本成本,使企業(yè)投資增加。

  3)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可以為商業(yè)投資提供新的機會。

  4)其他:政治事件、自由貿易協(xié)定以及冷戰(zhàn)結束提高了企業(yè)和消費者的信心,并增加了投資和對耐用消費品的開支。

  (二)總供給

  總供給(AS)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體內的企業(yè)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所愿意生產和出售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

  社會的總供給量和物價水平之間呈現(xiàn)正向相關的關系。

  1.總供給的構成

  (1)按照供給物形態(tài),總供給可分為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

  (2)按照最終用途,總供給可分為消費品供給和投資品供給;

  (3)按照來源,總供給可分為國內供給和國外供給。

  2.總供給變動的決定因素

  總供給基本取決于兩組截然不同的因素:潛在產出和投入成本。

  (1)潛在產出是總供給的基本決定因素。潛在產出是在勞動、資本和土地數量以及其他資源既定的條件下,經濟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可持續(xù)產出。潛在產出的變動受投入品增長和技術水平及效率變動的影響。

  1)投入品:資本、勞動、土地的供給決定了進入生產過程的投入品數量。勞工的失業(yè)率和其他資源的閑置率處于最低可持續(xù)水平。投入品的增長會帶來潛在產出和總供給的上升。

  2)技術和效率:潛在產出受效率和企業(yè)使用的技術水平的影響。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都會提高潛在產出水平。

  (2)生產成本變動對總供給的影響。

  1)工資:較低的工資導致較低的生產成本(其他條件不變時)。特定的潛在產出的較低成本,意味著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供給的數量都會增加。

  2)進口品價格:國外價格的降低或匯率的下降會引起進口品價格的下降,這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下降和總供給的增加。

  3)其他投入品成本:較低的石油價格或較少的環(huán)境負擔會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總供給。

  (三)總供給和總需求共同決定實際產出水平和價格總水平

  根據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定義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它們分別是價格水平的反函數和正函數。在由價格水平和產出數量組成的二維空間上,總需求表現(xiàn)為向下傾斜的曲線,總供給表現(xiàn)為向上傾斜的曲線。

  1.總供求的均衡決定實際產出水平和價格水平

  國民產出和價格水平在兩條曲線的交點上達成平衡: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即需求方所愿意購買的數量正好等于供給方所愿意出售的數量。在均衡點的上方,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價格面對向下的壓力;在均衡點的下方,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價格面對向上的壓力。

  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指的是總產量和總價格水平的這樣一種組合:此時,需求方和供給方都不再愿意改變它們的購買量、銷售量,這時也不存在價格變動的壓力。總供求的均衡決定實際產出水平和價格水平。

  2.實際均衡產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業(yè)的產出(潛在產出)

  當經濟運行于長期趨勢線下方時,??傂枨蟮陀诔浞志蜆I(yè)條件下的總需求水平,從而與總供給形成低水平均衡,決定了低于潛在產出水平的產出。

  當經濟運行于長期趨勢線上方時,總需求高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總需求水平,從而與總供給形成高水平均衡,決定了高于潛在產出水平的產出。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使實際均衡產出趨近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潛在產出水平。

  四、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工具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和路徑

  宏觀經濟政策試圖實現(xiàn)下述總量經濟變量定義的目標:充分就業(yè)、價格穩(wěn)定、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

  穩(wěn)定經濟的政策主要通過影響總需求而發(fā)生作用,即主動地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積極地影響總需求水平。

  (二)宏觀經濟政策工具

  當經濟停滯或陷于衰退,即相對于潛在產出水平,總需求受到抑制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以用于刺激經濟,促使經濟復蘇;

  當經濟面臨通貨膨脹威脅,即相對于潛在產出水平,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助于減緩經濟增長速度,熄滅“通貨膨脹之火”。

  1.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目標和實現(xiàn)路徑。貨幣政策的根本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wěn)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貨幣政策通過改變經濟中的貨幣供給量,在衰退時期增加貨幣供給以刺激支出,

  在通貨膨脹時期減少貨幣供給以抑制支出,幫助穩(wěn)定總產出、就業(yè)和價格水平。

  (2)貨幣政策類型。

  1)寬松貨幣政策。針對由于總需求不足導致的失業(yè)與衰退局面,中央銀行會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降低準備金率,降低貼現(xiàn)率。結果將導致商業(yè)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增加,擴大貨幣供給,利率水平下降,進而使投資、總需求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上升。

  2)緊縮貨幣政策。針對由于總需求過剩導致的通貨膨脹局面,中央銀行會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政府債券,提高準備金率,提高貼現(xiàn)率。結果將導致商業(yè)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減少,收縮貨幣供給,利率水平上升,進而抑制投資和總需求,使通貨膨脹受到抑制。

  (3)貨幣政策對貿易平衡的影響。

  1)當存在巨額貿易逆差(赤字)時,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降低利率,進而使本幣的國際價值貶值,導致出口增加、進口下降,凈出口的上升有助于恢復貿易平衡;

  2)當存在巨額貿易順差(盈余)時,緊縮的貨幣政策能夠提高利率,進而使本幣升值,導致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凈出口的下降有助于恢復貿易平衡。

  2.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財政政策主要通過稅收、補貼、赤字、國債、收入分配和轉移支付等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jié),是政府進行反經濟周期調節(jié)、熨平經濟波動的重要工具,也是財政有效履行配置資源、公平分配和調控經濟等職能的主要手段。

  在反經濟周期調節(jié)、熨平經濟波動方面,財政政策包括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和非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兩類。

  (1)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當出現(xiàn)經濟蕭條時,政府可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有三個主要的財政措施可供選擇:增加政府開支、減稅、組合使用上述兩種措施。

 ?、僭黾诱_支。政府開支的增加會直接使經濟的總需求擴大。

 ?、跍p稅。政府可以通過減稅,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擴大總需求。由于新增的可支配收入中的一部分會自動轉化為居民儲蓄,從而減稅措施的擴張效果沒有增加政府支出的擴張效應顯著。

  ③組合使用上述兩種辦法措施。政府還可以通過組合使用支出增加和稅收削減,來擴張經濟的總需求。

  2)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當發(fā)生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時,緊縮性財政政策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采取的措施與擴張性措施相反:削減政府支出,加稅,組合使用以上兩種措施。

  (2)非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自動或內在穩(wěn)定器。內在穩(wěn)定器的作用機制在于:稅收增加(減少)使支出和總需求降低(上升)。隨著GDP在繁榮期的上升,任何稅種的稅基都會增大,結果是產生更多的稅收收入,特別是具有累進稅率的稅種一,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因為稅收收入的增加會約束納稅人的支出,從而約束經濟的擴張。稅收收入的自動增加,會使政府預算由赤字轉向盈余,自動產生一個緊縮性的效果。相反當GDP在衰退期間下降時,稅收收入將自動減少,相應使支出增加,從而緩解經濟緊縮;隨著稅收下降,使政府預算由盈余移向赤字,自動形成一個擴張性的效果。

  轉移支付(或“負稅收”)與稅收收入的表現(xiàn)恰好相反。失業(yè)補償支付、福利支付和對農民的補貼在經濟擴張期自動減少,在經濟收縮時期自動增加。

  盡管稅收體系所提供的內在穩(wěn)定性減少了經濟波動的嚴重性,但是內在穩(wěn)定器只能減輕而不能糾正均衡GDP的變化趨勢。需要采用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來糾正大幅度的通貨膨脹或經濟衰退。

  (3)財政政策對貿易平衡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擴大國內需求,政府為給赤字融資會使利率上升,進而引起本幣升值,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效應相反。

  五、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它決定一國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一)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1)GDP增長率。

  (2)人均GDP增長率。

  (3)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指從業(yè)人員平均每人創(chuàng)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它綜合反映社會經濟活動中活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勞動生產率(元/人)=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從業(yè)人員年均人數×100%

  (4)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指經濟增長中減去所有投入要素(勞動力、資本)加權平均后的總和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中除去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投入的貢獻后的“余值”部分。計算公式為:

  TFP=Y-αK-βL

  其中,Y是經濟增長;K是總資本投入量的增長;

  L是總勞動投入量的增長;α是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權數;β是勞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權數。

  (二)經濟增長的要素和主要源泉

  1.經濟增長的要素

  (1)人力資源(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

  (2)自然資源(土地、礦產、燃料、環(huán)境質量);

  (3)資本(機器、工廠、道路);

  (4)技術(科學、管理、企業(yè)家才能)。

  總生產函數(APF)表明了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它把國民總產出、總投入和技術聯(lián)系在一起。其數學表達式為:

  Q=AF(K,L,R)

  其中:Q=產出;K=資本對產出的貢獻;L=投入的勞動力;R=投入的自然資源;A代表經濟中的技術水平;F是生產函數。

  2.經濟增長的源泉

  所謂增長源泉是指勞動、資本和技術對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對經濟增長源泉的研究依賴于增長核算。

  增長核算通常依賴生產函數Q=AF(K,L,R)。由于土地數量是常數,故常被忽略不計。于是產出(Q)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勞動(L)、資本(K)和技術進步(TFP)的貢獻。增長核算的基本方程為:

  Q的增長率=α(L的增長率)+(1-α)(K的增長率)+TFP

  這里的α和1-α,分別代表勞動和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

  不同的國家增長模式不同,各個增長源泉的相對貢獻會有很大差異。根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研究結論:1948~1994年美國私人部門產出年均增長 3.4%,其中投入品(勞動、資本等)貢獻了2.1%,技術進步貢獻了1.3%。也就是說,國民產出增長大大高于加權平均后的投入要素的增長,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更有說服力的是,真正有意義的經濟增長體現(xiàn)為人均產出的增長。對美國人均產出增長源泉的考察發(fā)現(xiàn):1900~1996年,人均產出的年均增長率為1.8%,資本深化(人均資本增長)貢獻僅為0.3%。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增長來源于技術進步貢獻。

  土地、勞動、資本都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均構成經濟增長的源泉。但在上述投入要素數量既定的條件下,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是經濟持續(xù)增長

  最根本的源泉。

  (三)促進長期增長的政策

  政策目標是將經濟的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在長期增加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主要的政策措施有:

  (1)鼓勵技術進步。

  (2)增加國家人力資源儲備的教育和培訓投資,加大對包括公共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基金、基礎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支出。

  (3)實施有助于增加國民儲蓄、投資和研究開發(fā)活動的稅收政策。

  六、國際收支、貿易、資本流動及匯率

  (一)國際收支

  1.國際收支的基本概念

  國際收支系統(tǒng)記載在特定時期內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之間的各項經濟交易。它分為狹義國際收支和廣義國際收支。

  狹義國際收支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由于各種對外交往而發(fā)生的、必須立即結清的、來自其他國家的外匯收入總額與付給其他國家的外匯支出總額的統(tǒng)計。簡單地說,狹義國際收支是指該國的對外外匯資金收支。

  廣義國際收支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各種對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國際經濟交易的統(tǒng)計。它不僅包括一國外匯收支,還包括不涉及外匯收支的各種經濟交易,如清算支付協(xié)定項下的記賬貿易、易貨貿易等。目前各國通用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廣義國際收支概念編制的,反映一國對外經濟狀況的平衡表。

  國際收支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稱為國際收支順差(盈余);支出大于收入稱為國際收支逆差(赤字)。逆差表示對外負債,一般要用外匯或黃金償付。 2.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個國家對一定時期(如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內,該國與他國居民之間所進行的一些經濟活動進行系統(tǒng)記錄的統(tǒng)計表,按復式簿記原理編制。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為貸方;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為借方。每筆經濟交易同時分記有關的借貸兩方,金額相等。因此,原則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全部項目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相等,其凈差額為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guī)定的方法和內容,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錯誤和遺漏三大項。

  (1)經常項目。經常項目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兩個主要項目之一,用于統(tǒng)計商品、勞務和單方面轉移等國際收支活動的項目。該項目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1)商品的進出口是經常項目交易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包括絕大多數可移動貨物在跨國界交易中所有權的轉移。有時商品所有權已經轉移,但商品尚未出入國境,也應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中。有的商品雖已出入國境,但所有權并未改變的,不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例如經過加工轉制、包裝、修理、改裝后再運往國外銷售的商品等,但經加工增加的價值,應作為向外國人提供的勞務。此外,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的還有:作為一般商品的黃金等貴金屬和寶石,政府的進出口商品,直接投資企業(yè)的進出口商品,移民的隨身攜帶財物,走私貨物等。

  2)勞務費用是經常項目的第二大內容。主要包括:商品的運輸費、保險費和其他附屬費用,如港口費用,客運的車、船票及車、船上的其他勞務費用等;旅游,即旅游者在該國停留期間為本人或他人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投資收入,包括經營直接投資企業(yè)的利潤收入和參股投資者所得的股息收入;其他商品和勞務收支,即上述各項以外的官方交易、私人交易和私人財產收入等。此外,使領館人員工資等開支,本國居民在國外的財產收入,商品進出口以外的商業(yè)銷售、專業(yè)服務和技術服務,如通信和計算機服務,金融服務如貸款的利息,版權及許可證費,乘客保險等非商品保險等,也包括在勞務費用項目中。

  3)單方面轉移款項。主要包括移民轉移款項,僑民匯款,政府無償援助、贈款,政府向國際組織繳納的行政費用等。

  (2)資本項目。資本項目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是與經常項目并列的兩個主要項目之一,用于統(tǒng)計資本國際收支的項目,主要包括資本和儲備兩項內容。

  1)資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前者是指一國的公司、企業(yè)或個人在另一國設立企業(yè),直接進行生產或商業(yè)活動。國際收支平衡表資本項目中的直接投資既包括外國在本國的直接投資,也包括本國在外國的直接投資。證券投資是在長期債券和公司股票上的投資,如一國公司、企業(yè)和個人對另一個國家的長期國債、公司債券、票據、股票和期權等貨幣市場工具、資本市場工具和金融創(chuàng)新工具的購買。此外,資本項目還包括一些未列入上述兩種投資內的其他資本交易活動,如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及存款等。其中,信貸的本金部分記入資本項目,而利息則記入經常項目。

  2)儲備項目。實際上是一國用以平衡國際收支或對本國貨幣對外匯率進行干預的手段。儲備項目主要包括貨幣黃金(即一國官方持有的作為貨幣資金使用的黃金)、外匯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外匯,如貨幣、存款、可轉讓或貼現(xiàn)的證券及其他債權等。

  一般地說,經常項目順差反映的是當期國內儲蓄超過了國內投資,逆差則表明當期國內投資超過了儲蓄。當經常賬戶存在順差時,國際收支均衡就要求資本賬戶有逆差,其資本凈流出使其他國家可以獲得其超額儲蓄。相反,如果存在凈進口而整個國際收支是均衡的,意味著該國從其他國家借入了儲蓄。很明顯,在經常賬戶存在逆差的情況下,國際收支均衡在長期難以持續(xù),因為這意味著該國不能獨立地發(fā)展,而要持續(xù)地依附于其他國家儲蓄來支持國內投資。持續(xù)的逆差最終會導致一國外匯儲備的枯竭,使之不可能再對外支付。持續(xù)的順差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意味著其他國家會出現(xiàn)持續(xù)的逆差,而且通常會引起本國的通貨膨脹。

  (二)國際貿易

  1.國際貿易的含義與分類

  國際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同其他國家(或地區(qū))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

  國際貿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1)根據貨物移動方向,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

  (2)按照貿易品物質形態(tài),可分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主要區(qū)別是:貨物貿易的進口和出口須經海關手續(xù),表現(xiàn)在海關的貿易統(tǒng)計上;后者不經過海關,通常不表現(xiàn)在海關統(tǒng)計上。

  2.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國家間在要素稟賦、生產技術、消費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性。只要國家間在不同產品生產上具有相對效率差異,各國就會分別在某些產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如果每個國家都專門生產和出口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進口其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產品,就會從貿易中獲利,擴展每個國家的消費可能性邊界。

  從根本上說,在允許貿易前,每個經濟可能都運行在自己國家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但是由于沒有國際貿易的均衡是無效率的均衡,因而整個世界經濟處于其生產可能性邊界內部;而在貿易后,整個世界通過在更大范圍內組織專業(yè)化生產而擴大了生產可能性。

  3.貿易差額與宏觀經濟穩(wěn)定

  從長期看,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均帶來巨大的利益。而在短期,貿易差額的變化可能會影響一國總產出、就業(yè)及價格水平的穩(wěn)定;在國際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如果一國的宏觀政策與其主要貿易伙伴不相協(xié)調,則可能導致經濟衰退、通貨膨脹或貿易嚴重失衡。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差額是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余額。出口大于進口為貿易順差(也稱出超、貿易盈余);反之為逆差(也稱入超、貿易赤字)。

  凈出口構成開放的宏觀經濟總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等于國內需求與實際GDP的差額,等于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的差額。

  4.國際貿易政策

  (1)國際貿易政策分類。國際貿易政策是指一定時期內政府對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政策。國際貿易政策一般可分為自由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國家對國際貿易活動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場,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的各種特權和優(yōu)惠,關稅稅率逐步降低,納稅商品項目減少,稅法簡化,使商品自由進出,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2)保護貿易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國家對國際貿易活動采取干預和管制的基本立場,國家采取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以保護本國的工業(yè)和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的沖擊,并采取各種政策手段,對本國的出口商品給予津貼和優(yōu)惠,鼓勵出口,以刺激本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2)國際貿易政策的具體措施。

  1)保護性關稅。關稅是對進口貨物課征的稅收,多數是為了使本國制造商免受國外競爭而設計的。通過提高進口產品價格,阻礙自由貿易,以使國內需求轉向國內產品。

  2)進口配額。進口配額是對某些特定項目可進口的數量或總價值所作的限制。進口配額在阻止國際貿易方面比關稅更有效。對某些特殊產品,即使征收很高的關稅,也會有大量進口,而一個較低的進口配額則可完全阻止配額以外的進口。

  3)出口補貼。出口補貼是指政府對國內出口產品生產商的資助。這些資助降低了出口產品生產商的生產成本,使他們能以較低的、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向國際市場銷售更多的出口產品。

  (三)國際資本流動

  1.國際資本流動的含義

  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間轉移,或者說,資本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作單向、雙向或多向流動。

  2.國際資本流動的分類

  (1)按照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流動可以分為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

  資本流入指外國資本流入本國,即本國資本輸入。主要表現(xiàn)為:①外國在本國的資產增加;②外國對本國的負債減少;③本國對外國的債務增加;④本國在外國的資產減少。

  資本流出指本國資本流到外國,即本國資本輸出。主要表現(xiàn)為:①外國在本國的資產減少;②外國對本國的債務增加;③本國對外國的債務減少;④本國在外國的資產增加。

  (2)按照國際資本流動的期限,可以分為長期資本流動與短期資本流動。

  長期資本流動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者規(guī)定使用期限的資本流動。它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證券投資和國際貸款。

  短期資本流動是指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內即期支付的資本流動。它主要包括貿易資本流動、銀行資金調撥、保值性資本流動、投機性資本流動。

  3.國際直接投資

  (1)國際直接投資的含義。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個國家的企業(yè)或個人對另一國企業(yè)部門進行的投資。直接投資可以取得某一企業(yè)的全部或部分管理和控制權,或直接投資新建企業(yè)。國際直接投資往往和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國際直接投資是改變資源分配的真實資本的流動。國際直接投資是現(xiàn)代的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之一。

  (2)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式。①在國外創(chuàng)辦新企業(yè),包括創(chuàng)辦獨資企業(yè)、設立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及子公司;②與東道國或其他國家共同投資,合作建立合營企業(yè);③投資者直接收購現(xiàn)有的外國企業(yè);④購買外國企業(yè)股票,達到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權;⑤以投資者在國外企業(yè)投資所獲利潤作為資本,對該企業(yè)進行再投資。

  4.國際間接投資

  國際間接投資是指發(fā)生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投資活動,包括國際信貸投資和國際證券投資。前者是指一國政府、銀行或者國際金融組織向第三國政府、銀行、自然人或法人提供信貸資金;后者是指以購買國外股票和其他有價證券為內容,以實現(xiàn)貨幣增值為目標而進行的投資活動。

  國際間接投資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國際證券投資只能獲取債券、股票回報的利息和紅利,對所投資企業(yè)無實際控制和管理權。

  (四)匯率及匯率制度

  匯率是開放經濟中最重要的基礎性價格之一,對宏觀經濟變量均有重要影響。

  1.匯率

  匯率是一國貨幣相對于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也是一種資產價格。

  (1)匯率標價。匯率有兩種標價方式:直接標價方式和間接標價方式。直接標價方式是指外國貨幣的本幣價格(如:一美元等于6.39元人民幣);間接標價方式是指本幣的外國貨幣價格(如:一元人民幣等于0.1565美元)。

  (2)匯率類別。匯率還有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分。根據外匯交易中所約定的生效日(交割日)的不同,外匯交易分為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即期交易是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遲兩個工作日,在即期交易中約定的匯價為即期匯率。遠期交易是指生效日超過兩天,可以長達30日、90日、180日甚至數年,遠期交易中所約定的匯價,稱為遠期匯率。

  2.外匯市場

  國際貨幣的交易場所,被稱為外匯市場。匯率是由買賣外匯進行國際支付的家庭、企業(yè)和金融機構的相互作用而決定的。

  (1)外匯市場的特征。

  1)競爭性市場?,F(xiàn)實生活中的外匯市場符合競爭性市場的特征,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對標準化的產品(美元、日元、英鎊等)進行買賣。

  2)國內和國外價格的連接器。一國貨幣的市場價格或匯率,將所有國內(商品和服務)價格與國外(商品和服務)價格連接在一起。

  (2)外匯市場的參與者。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商業(yè)銀行、國際貿易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和各國的中央銀行。其中作用突出的是商業(yè)銀行。商業(yè)銀行之間的交易是外匯市場的核心,銀行間交易規(guī)模占到外匯市場交易活動的絕大部分。中央銀行雖然交易規(guī)模不大,但產生的影響很大,因為市場參與者會密切注意中央銀行(官方參與者)的舉動,從中獲取可能影響未來匯率的宏觀經濟政策動向。

  (3)匯率變動的原因。某種貨幣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與其他任何產品價格變動的決定因素相同,決定于該種貨幣的供給與需求。從長期看,引起某種貨幣供求變動的因素很多,包括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及增長表現(xiàn)、國際收支健康狀況等。從短期匯率變動看,關鍵的因素有兩個:各國利率的相對變動和價格水平的相對變動。

  1)當某國貨幣的實際利率水平相對其他貨幣升高,全球的投資者會更愿意持有該國資產,從而擴大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導致其升值。反之,則會導致其貶值。

  2)當某國產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相對其他國家價格水平降低,會刺激全球的消費者更多消費該國產品和服務,從而刺激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導致其升值;反之,則會導致其貶值。

  3.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有兩類: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

  (1)固定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是指貨幣當局把本幣與某種外幣的比價固定在某個水平上。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中央銀行必須按照固定匯率同私人部門兌換貨幣,而無論市場需求有多大。當市場對本幣需求上升,本幣有升值壓力時,貨幣當局會購入外幣,平抑對本幣的需求;當市場對本幣需求下降,本幣有貶值壓力時,貨幣當局會拋出外幣,平抑對本幣的拋售。因此,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官方外匯儲備規(guī)模及其變動幅度遠大于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

  (2)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是指本幣與外幣的比價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浮動匯率制度又分為自由浮動和有管理浮動兩種。前者指匯率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政府不加干預;后者指匯率變動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但政府可以通過外匯市場的干預影響匯率浮動水平。

  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4.宏觀經濟政策與匯率制度

  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將受制于匯率制度的選擇。 在固定匯率制度且資本具有流動性的情況下,兩國的利率必須保持同步變動,任何利率差異都將引致投機者買入一種貨幣并賣出另一種貨幣,直至利率達到同一水平。在小國將其匯率釘住大國硬通貨的情況下,由于小國的利率將由大國的貨幣政策決定,從而小國的貨幣政策將不再有效。

  相反,在浮動匯率制度且資本具有流動性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對匯率進而對凈出口的影響,更有效地控制總需求的水平;財政政策將完全無效或部分無效。

  編輯推薦:

  2014年VIP套餐推薦 

  2014年考前密訓終身保障 

  2013年咨詢工程師(投資)考后真題視頻解析 

  2014年咨詢工程師(投資)考試報名時間信息匯總 

  環(huán)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huán)球網校咨詢工程師頻道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咨詢工程師(投資)資格查詢

咨詢工程師(投資)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咨詢工程師(投資)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咨詢工程師(投資)各地入口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