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資格 > 教師資格歷年試題 > 2017下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獨家解析

2017下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獨家解析

更新時間:2017-11-05 13:19:47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校 瀏覽2340收藏936

教師資格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摘要】2017下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獨家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

  【摘要】2017下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獨家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贊可夫

  D.布魯納

  【答案】A

  【解析】夸美紐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提出,教學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他還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

  2、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手段。這表明教育具有(  )。

  A.階級性

  B.歷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解析】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是指只要人類存在,教育就存在,體現(xiàn)了教育的永恒性。

  3、社會成員經(jīng)由教育的培養(yǎng),篩選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區(qū)域、社會層次、職業(yè)崗位以及各層組織之間轉化和調動。這種教育功能是(  )。

  A.社會流動功能

  B.文化傳遞功能

  C.社會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yǎng)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區(qū)域、社會層次、職業(yè)崗位、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調整和變化,以充分發(fā)揮其個性特長,展現(xiàn)其智慧才能,實現(xiàn)其人生抱負。

  4、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于1762年發(fā)表了小說體的教育名著,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國》

  B.《巨人傳》

  C.《教育論》

  D.《愛彌兒》

  【答案】D

  【解析】盧梭的教育著作是《愛彌兒》。

  5、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習性,無不打上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別,這種現(xiàn)象表明的影響人發(fā)展的因素是(  )。

  A.遺傳因素

  B.社會環(huán)境

  C.教育影響

  D.個體實踐

  【答案】B

  【解析】題干中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體現(xiàn)的是社會環(huán)境對人發(fā)展的影響。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內涵的因素是(  )。

  A.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點

  B.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產(chǎn)力水平和政治經(jīng)濟制度

  D.文化傳統(tǒng)和教育傳統(tǒng)

  【答案】C

  【解析】生產(chǎn)力和政治經(jīng)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

  7、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不同的發(fā)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發(fā)展個性,不斷促進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李老師的這種做法適應了人身心發(fā)展的哪一特點?(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連貫性

  D.差異性

  【答案】D

  【解析】李老師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體現(xiàn)了適應差異性的特點。

  8、像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一樣,學生品德的發(fā)展也是由其內部矛盾推動的。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內部矛盾是( )。

  A.社會道德要求與學生現(xiàn)在品德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B.學習德育要求與學生現(xiàn)在品德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C.學生品德發(fā)展的社會要求與學校德育要求之間的矛盾

  D.學生品德發(fā)展的新需要與其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答案】A

  【解析】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內部矛盾是社會通過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現(xiàn)在品德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9、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區(qū)別于人類一般認識的特點是(  )。

  A.主動性、閱讀性和引導性

  B.探索性、間接性和引導性

  C.間接性、引導性和簡捷性

  D.間接性、引導性和復雜性

  【答案】C

  【解析】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間接性、簡捷性、引導性、教育性等。

  10、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guī)定,我國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結合

  C.以綜合課程為主

  D.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結合

  【答案】a

  【解析】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分科和綜合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11、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jù)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于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fā)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學方案

  D.教學指南

  【答案】B

  【解析】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也就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直接依據(jù),是國家管理評價課程的基礎。

  12、在某個時期內,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個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 )。

  A.關鍵期

  B.發(fā)展期

  C.轉折期

  D.潛伏期

  【答案】A

  【解析】關鍵期指對特定技能或行為模式的發(fā)展最敏感的時期或者做準備的時期。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的某些行為在適當環(huán)境刺激下才會出現(xiàn)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shù)沫h(huán)境刺激,這種行為便不會再產(chǎn)生。

  13、圖1是由三個扇形和三條拆線組成,但是人們會把它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其反映的知覺特性是 (  )。

  A.整體性

  B.選擇性

  C.穩(wěn)定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覺的整體性是指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個別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體和關系。將圖1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是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補充圖形信息而形成的,體現(xiàn)了整體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12-18歲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  )。

  A.強化自我主動性

  B.培養(yǎng)勤奮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獲得親密感

  【答案】C

  【解析】12-18歲個體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自我同一性。

  15、下列教師課堂行為中,體現(xiàn)教師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guī)律的是(  )。

  A.對教學重點在語音、語調上予以強調

  B.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上課走神時,立即點名批評

  C.講課前公布學生成績

  D.用彩色粉筆把黑板邊緣裝飾得格外醒目

  【答案】A

  【解析】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強烈的、變化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教師對教學重點在語音、語調上強調可以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注意到教學重點,屬于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guī)律。

  16、地理老師教學生記憶“乞力馬扎羅山”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將之戲稱為“騎著馬打著鑼”。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

  A.復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元認知策略

  【答案】B

  【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題干中老師采用的是諧音聯(lián)想記憶的方法,屬于精細加工中的記憶術。

  17、英語老師先教學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單詞,再教羊肉、豬肉、牛肉、胡蘿卜、辣椒、西紅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單詞,并要求學生把后者納入到前者的類別中。這種知識學習屬于(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組織學習

  D.并列學習

  【答案】A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題干中是先學習蔬菜、水果、肉這些上層概念,后學習下層概念,再要求學生把下層概念納入到上層概念中,屬于下位學習。

  18、當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許久的難題時,小明感到無比興奮、激動。心理學將小明此時的情感體驗稱為(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是人在理智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和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主觀體驗。題干中小明的情感體驗來源于解出難題,因此屬于理智感。

  19、小東每次鎖門離家后,明知已鎖過門,但總是懷疑門沒有鎖上,非要返回檢查才安心。他的這種表現(xiàn)屬于(  )。

  A.強迫恐懼

  B.強迫焦慮

  C.強迫觀念

  D.強迫行為

  【答案】D

  【解析】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為緩解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而服從性的從事該行為。題干中小東的表現(xiàn)屬于強迫行為。

  20、在小組討論中,關于什么是道德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同學們有下列四種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答案】D

  【解析】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需要經(jīng)過不斷練習,養(yǎng)成道德習慣。道德習慣可以使人的道德行為達到自動化。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可以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行為。

  21、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時,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將眼光停留在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身上,這種現(xiàn)象反映的是( )。

  A.從眾效應

  B.木桶效應

  C.期待效應

  D.投射效應

  【答案】C

  【解析】期待效應通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二、辨析題

  (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德育的起點是提高道德認識。

  【參考答案】

  該說法是錯誤的。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惰、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jù)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后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23、教學具有教育性。

  【參考答案一】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教學的教育性規(guī)律,指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兩者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參考答案二】

 ?、?從社會要求看,教學活動是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來開展的,受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并服務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② 從教學內容看,科學知識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③ 從教學手段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④從教師看,教師是具有一定思想觀點的人,在教學中總是表現(xiàn)出一定的立場、觀點、個性特征,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⑤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目的、思想狀況、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的積極性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學具有教育性。

  24、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想象。

  【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如果通過內部言語形式默默地復述,可以使即將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強化,變得清晰、穩(wěn)定,再經(jīng)精細復述可轉入長時記憶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經(jīng)復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則隨時間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遺忘。因此。復述是使短時記憶的信息轉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25、負強化和懲罰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負強化是對于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撤消或減弱原來存在的消極刺激或者條件以使這些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提高,本質是提高行為反應的概率。懲罰是指當有機體自發(fā)做出某種反應后,隨機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本質是消除或抑制某些行為反應。二者本質不同。

  三、簡答題

  (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 簡述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領域。

  【參考答案】

  綜合實踐活動的領域包括:

  1.研究性學習

  2.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4.信息技術教育

  27、簡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參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學生;

  (2)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3)建立學生檔案;

  (4)開展班會活動;

  (5)協(xié)調各種教育影響;

  (6)對學生進行操行評定;

  (7)撰寫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28. 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

  【參考答案】

  1.知識觀

  (1)知識不是對現(xiàn)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它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

  (2)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者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 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它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學習觀: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常常需要通過與其他學習者組成的共同體合作互動來完成;知識不可能脫離情境而存在,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

  3.學生觀:

  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而是要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教學也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xiàn)者,更應該重視學生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根據(jù),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

  29、 簡述態(tài)度與品德形成的三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jīng)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1)依從。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wěn)定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行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認識,也缺乏情感體驗,行為主要受控于外在壓力(如獎懲),而不是內在的需要。這是態(tài)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huán)節(jié)。

  (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內化。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四、材料分析題

  (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臺一項改革措施,審查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效益,對效益高的學校實行傾斜政策,

  加大投資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學生學業(yè)成績、升學率等為主要內容的評價體系,然后依據(jù)這一指

  標體系,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評估老師和學校三者組成評估小組,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逐一進行評估,

  評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學校,高效益學校評出后,由政府出面對這些學校加大投資力度,以確保有限的教

  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據(jù)市教育局有關人士稱,這項措施的出臺將改變以往那種重點學校“進水樓臺先得月”的局面,因為評估的結果很有可能表明,重點學校不一定等于效益最高的學校,一般學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學校。

  問題:

  試運用我國義務教育發(fā)展的理念和政策,評論該市教育局的這項改革措施。(18分)

  【參考解析】

  該市教育局的改革措施是不正確的,不符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也沒有做到?jīng)]有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

  (1)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評價要促進教師發(fā)展,促進課程發(fā)展。材料中該市教育局的評價體系中,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作為主要內容,而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關注學校的師資等方面,違背的新課改的教育理念。

  (2)《綱要》中指出,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均衡發(fā)展是義務教育的戰(zhàn)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材料中該市教育局的政策中,以效益為評價標準,效益高加大投入,并沒有考慮到向薄弱學校傾斜,不利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31、材料:

  賈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學習遷移研究的經(jīng)典實驗之一,他將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jīng)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其成績相同。這是由于在開始測驗中,所有被試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

  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處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被試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處的投擲經(jīng)驗以改進靶子位于水于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xù)發(fā)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處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問題: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何種學習遷移理論?(4分)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4分)

  (3)依據(jù)該理論,產(chǎn)生學習遷移的關鍵是什么?(5分)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什么?(5分)

  【參考答案】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學習遷移的概括化理論,也稱經(jīng)驗類化理論。

  (2)這個理論主要觀點包括:①兩種學習活動中的共同成分,是產(chǎn)生遷移的必要前提。但遷移發(fā)生的關鍵在于對學習課題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②遷移不是自動發(fā)生的,它有賴于學習者對概括化了的結果——兩種學習活動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運用;③“概括化”一般由教師指導,因此遷移的產(chǎn)生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密切關系,概括化了的結果——原理和法則要為學生掌握。因此,學習者應用原理、法則的“心向”也影響遷移。

  (3)依據(jù)該理論,產(chǎn)生學習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體所獲得經(jīng)驗的類化。

  (4)概括化遷移理論對教學的啟示是:

  一是概括不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核心的基本的概念進行抽象或概括。

  二是教學中應強調基本原理的教學以及使學生獲得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知識。

智能題庫免費下載:

\

  編輯推薦: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幼兒綜合素質真題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小學綜合素質真題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中學綜合素質真題答案

  2017下半年中小學、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真題及答案解析匯總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教師資格資格查詢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教師資格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