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fā)展史講義九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
收藏
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唐宋之際市坊制度的松懈與解體
一為了強化控制,戰(zhàn)國時期的城市產生了封閉的市場和坊里,經漢代的推廣,封閉的市坊制度在全國沿用下來,迄隋唐之際發(fā)展到完備,城市商業(yè)活動及居民日常行為均受到其嚴格的管束。
然而市坊制度在它發(fā)展到高峰的時刻卻隨即開始了衰落,中唐以后,長安的坊市已經不能約束商業(yè)活動了。唐代宗時,人們就無視坊市的規(guī)定,“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墻、接檐造舍等”[1]。文宗時,長安的坊門出現了“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武宗即位時,敕“京夜市,宜令禁斷”[2],卻未能奏效。
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于長安商業(yè)活動的興旺。當時的長安不僅是一個強大帝國的首都,而且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人口眾多,僅有的東、西兩市不敷商業(yè)活動的需要。所以早在唐中宗時,長安及洛陽兩京諸市已往往在正鋪之外更造偏鋪,景龍元年(707年)雖下令禁止,未果。
由于長安東西兩市周圍的坊中有許多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居住,所以他們的經營活動逐漸滲透到這些地方。東市西北靠近皇城的崇仁坊,大約造樂器悉在此坊,故多修造樂器的商店,“晝夜喧呼,燈火不絕”[3]。平康坊是有名的煙花妓所,里邊有“小鋪席”出賣“草銼姜果之類”[4]。另外,延壽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銀珠寶的(《唐闕史》卷下,王居士神丹條);頒政坊有餛飩曲,長興坊有飲饣畢饣羅店,饣畢饣羅是胡人所食饅頭的一種(《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一);宣陽坊有彩纈鋪(《北里志》“王團兒”條);勝業(yè)坊有賣蒸餅的“以小車推蒸餅賣之”(《朝野僉載》卷五);永昌坊有茶肆,靖恭坊有造氈的氈曲,新昌坊有客舍及“會飲”的“飲所”,升平坊里門旁有胡人鬻餅之舍(《全唐文》卷七二七《養(yǎng)貍述》及沈既濟《任氏傳》);道政坊,常樂坊有釀酒店,宣平坊夜間有“賣油者張帽馱桶”(《酉陽雜俎前集》卷一五);西市東南的興化坊有“以販繒為業(yè)”(《太平廣記》卷四八六《無雙傳》);西市西南的懷德坊中,住有富商鄒風熾“四方物盡為所收”(《太平御覽》卷四九五引《西京記》);豐邑坊“多假賃方相送喪之具”(《兩京新記》卷三)。在東都洛陽,修善坊有酒肆、車坊(《元河南志》卷一),清化坊和殖業(yè)坊均有沽酒店(《朝野僉載》卷一、卷五)。
武則天時,已不得不承認這種現實,李嶠表文稱:“坊為要沖,地當貴里,畝賃二三十貫,……奪其近市之門閭,生其破家之怨 ”[5]。德宗時,赦詔“坊市之內,置邸鋪販鬻”[6],予以了認可。坊市制度,幾近馳壞。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左右巡使抱怨,有太多的居民不守規(guī)定,實際上已無法阻止了。
二類似情況在全國很多城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經濟發(fā)達的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揚州比較突出。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杜亞任淮南節(jié)度使時,揚州城中“僑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擁弊”[7],較早地形成了街市。唐人詩中有不少贊頌揚州街市繁盛的句子,如張祜《縱游淮南》:“十里長街市井連”;韋應物《廣陵遇孟九云卿》:“華館十里連”;杜牧《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等。其實,詩人們吟頌的十里長街是指揚州羅城中最繁盛的一條街市,準確的長度應為九里三十步,日夜暄騰,盛況可觀。
至于汴州臨街設店,坊市制度遭受沖擊當不晚于隋。大運河開通后,緊臨汴州的汴河西通東都洛陽,南達江淮富庶之地,是南來北往必經之水路,汴州成為連接中原與江南的交通樞紐,八方輻輳,商業(yè)發(fā)展堪與揚州匹論。
開皇中,隋文帝東封泰山回京,路過汴州時,“惡其殷盛,多有奸俠”,乃以令狐熙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其有滯獄,并決遣之,令行禁止,稱為良吏”[8]。這里“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和“星居者勒為聚落”顯然是整頓加強市坊制度的舉措??磥碇扒闆r已經相當嚴重,所以才引起皇帝的不滿,令狐熙因治理得力被“稱為良吏”。汴州市坊第二次受沖亦當在中唐前后開始。
起先,很可能同樣基于“惡其殷盛”的原因,隋煬帝于大業(yè)二年(606年)將汴州撤消,改隸鄭州,降低了其政治地位。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復,但僅為普通大州。安史之亂到興元元年之間,汴州成為各地軍閥爭奪角逐的重要對象,唐王朝幾經得失,極大地影響了它的發(fā)展。直到興元元年宣武軍移到這里,唐王朝以十萬大軍鎮(zhèn)守于此,汴州才安定下來,重又成為黃淮之間一個軍事重鎮(zhèn)和地區(qū)性行政中心,人口大增,深感“汴州城隘”,于是廣之。
這次修城又稱“筑羅城”,就是修筑外城,從建中二年(781年),永平節(jié)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始,規(guī)模相當大,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以至引起諸藩鎮(zhèn)的惶恐不安,“東方人訛言:上欲東封,故城汴州。(李)正己懼,發(fā)兵萬人屯曹州;田悅亦完聚為備,與梁崇儀、李維岳遙相應助,河南士民騷然驚駭”[9]。可見這次修城的反響之大,也足見汴州此時的崛起。
進入中唐,與揚州相比,汴州因為“王室藩屏”[10],監(jiān)控關東藩鎮(zhèn),守護長安,因而在軍事上更為重要。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二者則有極為相似之處:揚州為淮南節(jié)度使所在地,汴州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所在地;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黃河以北及山東,河南等地的賦稅均被當地節(jié)度史留用,唐政府所需財物十之七八仰仗江淮,揚州為東南水陸交通樞紐,東南各道物資多集中于此然后北運,汴州因居漕運咽喉要地,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劉晏改革漕運后,江、汴、河、渭分段運輸糧食,除糧綱經過汴州外,又規(guī)定“輕貨自揚子至汴州”[11],使汴州成了錢、帛等物的中轉站,建中三年,又在汴州東、西設兩個水陸發(fā)運鹽鐵租庸使,這樣,汴州與揚州一道,是唐王朝生命線的兩個重要支點。二者同時發(fā)展成為運河沿線上最為突出的兩個經濟都會。至唐末,北部中國戰(zhàn)亂不休,民窮財盡,城市凋弊,長安、洛陽今非昔比,汴州是北方少有的閃光點。
經濟發(fā)展必然招致人口激增。按天寶七年(748年)算,整個揚州地區(qū)有七萬七千一百五十戶,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口,較初唐增加三倍還多[12]。按理,城市人口增加更快。特別是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后,北人大批南下,揚州城人滿為患。《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三月,揚州城區(qū)大火,燒毀民房千區(qū),十月,又遭大火,燒毀民房數千區(q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居住密度之高。今人推測,當時揚州城市人口(包括市內和郊區(qū))約十九萬,城區(qū)人口可達十多萬人[13]。
汴州時領縣六個,人口約五十八萬,城市人口若占四分之一,則將近十五萬人。再加上“大軍十萬”駐扎,人口壓力當比揚州為大。同揚州一樣,汴州也為四方人士趨之若鶩之地,劉寬夫謂之“當四會五達之通,雜燕趙悲歌之人,邇吳楚剽輕之俗”[14],流動與僑居人口相當之多。比較城區(qū)大小,揚州城周遭在三十五里以上,汴州城“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明顯小很多。據此,汴州城中密度肯定要高于揚州。
人口過密,居住混亂,城市秩序已很難控制。當時的汴州“邑居龐雜,號為難治”[15]。封閉的市坊制度根本無法維系,居民侵街現象非常嚴重,到后周世宗修展東京時,已陷入積重難返的困境?!顿Y治通鑒》卷二九二“后周顯德二年十一月”條曰:
先是大梁城中(按指唐時修筑的里城)民侵街衢為舍,通大車者蓋寡,上命悉直而廣之,廣者至三十步,又遷墳墓于標外。上曰:近廣京城,于存歿(mo)擾動誠多,怨謗之語,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
可見,普遍的侵街占道,能通大車的街道都不多了,強行拆遷,才能拉直開闊?!坝诖鏆{擾動誠多”,表明涉及到一大批人,阻力很大。不得已,知開封府王樸采取了極其嚴厲的手段強制執(zhí)行,曾當街杖死一名工作“馳慢”又不服責備的廂校[16]。即便如此,還只是部分拆遷,略為把街道拉直開闊,不可能全部拆除。
柴榮勇于承擔“怨謗之語”,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輦轂(nian gu)之下,謂之誥穰,萬國駿奔,四方繁會。此地比為藩翰(藩,屏障。翰,通“干”。棟梁),近建京都,人物喧闐(tian),閭巷隘狹。雨雪則有泥濘之患,風旱則多火燭之憂,每遇炎蒸,易生疫疾。近者廣開都邑、展引街坊,雖然暫勞,久成大利。[17]
這種種混亂的局面,應該說是自中唐開始蓄積,而后在唐亡宋立,五代十國紛亂的局面中爆發(fā),城市無暇治理的結果,而至少在唐亡之前,已大體形成了。
三侵街這樣嚴重,坊墻肯定破壞不堪。市場也不再受局限,開始在有利的地點滋生。城外的草市是一方面,再從王建詩句“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18]看,汴河東、西水門和沿河橋頭都是熱鬧的市易之所。這里所說的汴河東、西水門是指唐憲宗貞元十四年(798年),宰相董晉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期間修建的汴州城東西水門,也就是北宋時東京里城的汴河水門。汴河在汴州城內由東而西蜿蜒而過,這些市所即使不連為一體,也會在沿河方向或垂直于河的部分街道上,表現出片斷的街市形式。
后周世宗柴榮面對市坊馳壞,侵街嚴重的現實,雖以強硬的手段予以整治,但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承認居民面街而居合法化。因此在擴展街道時,“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各于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19]。
現代學者認為,這種沿街的住戶當然是當街開門的,就是在門的兩側種樹、掘井和修蓋涼棚,這顯然是一種新創(chuàng)的街道制度,是適應里城街道上已經出現的具體情況的順水推舟之作。坊墻,至少是主要街道的坊墻已不復存在了,而且兩邊各讓出街道寬度的十分之一,調動居民種樹、掘井、修蓋涼棚,一方面美化街景,另一方面以此防止再發(fā)生侵街的行為[20]。
在新修的外城中,索性不再象隋唐長安那樣先筑好“坊”和“市”的圍墻,然后把住宅造于“坊”中和商店造于“市”中,而只是放好街巷紅線,劃定一些特殊建筑的地段,即聽任百姓隨便營造。這就是顯德二年四月柴榮下令別筑新城時詔書中所說的“其標識內,候官中劈畫,定軍營、街巷、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即任百姓營造”?!顿Y治通鑒》卷二九二在敘述這一詔書時也說:“其標內,俟(si)縣官分畫街衢、倉場、營廨之外,聽民隨便筑室”。
隨后,又許居民臨街開店起樓。這是顯德五年大浚汴口之后的事,目的有兩個,一是增加接待客商的邸店,接待大批涌入的商貨,以適應眾多居民的生活需要;二是增加都會的壯觀。沿汴河如此,沿街道當然也可照此辦理,大將軍周景威在宋門內率先所造的十三樓就是南臨河,北面街?!秹袅轰洝肪硪涣毒扑痢吩诮忉尵茦乔芭旁O紅綠杈子,掛梔(zhi)子燈習俗時說:“如酒肆門首,排設杈子及梔子燈等,蓋因五代時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樓酒肆俱如此裝飾,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杈子原來是官衙前用來限制行人的設施,紅綠杈子是設在宮城的正門前以限制行人的,這些茶樓酒肆該是臨街開設,為歡迎皇帝游幸,于門首街前如此裝飾,否則沒有這樣的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被允許。
經過這樣的變化,后周東京實質上已經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巷”格局了。當時“街巷”這個名詞已經很流行,曾任后周右仆射的王溥,寫成于北宋初年的《五代會要》卷二六就有“街巷”條目。街巷上有臨街店肆。按日本學者梅原郁的觀點,這是唐宋街道變化的第一個階段:從坊內店肆到臨街店肆,時間是從唐中期到宋初[21]。我們認為,這個階段實際上也是市坊制度從松懈到瀕于解體的階段,為以后北宋時期在制度上街巷完全取代市坊奠定了基礎。
北宋東京開封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趙匡胤所建?!瓣悩虮儯S袍加身”,奪取政權?!氨漆尡鴻唷?,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有宋一代是中國文化史的顛峰時代。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1.宋都開封的原因
1.1.關中的衰落與南方的崛起
經過多年的墾拓,地力衰減,加上戰(zhàn)亂,關中凋敝。而南方此時開始繁榮。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出現了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現象。關中作為政治中心要接受經濟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問題漕運的艱難。特別是經過黃河的三門之險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運到長安的糧食已是“一粒糧食,一粒金”。在為了便于統(tǒng)治全國,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況下,接受南方給養(yǎng)的便利性已是選擇都城的一個重要條件了。
五代。后梁開國皇帝朱晃定都汴洲。一方面因為這里是他的發(fā)家之地,另一方面正充分利用了此時汴州有利的經濟地位。與此相反的是后唐李存勖(xu)。他以唐室后裔自居,故在滅后梁后,遷都洛陽。但由于賦稅來源的絕大部分來自江淮地區(qū),一旦離開漕運便難以為繼,因此后唐洛陽常鬧糧荒,終于引起兵變。后晉時,汲取了后唐的教訓,又將國都遷回汴州,改名東京。石敬瑭天福二年(938年)有詔曰:“為國之規(guī),在于敏政;建都之法,務要利民?!敂党瘧?zhàn)伐之余,是兆庶殘傷之后,車陡既廣,帑廩咸虛。經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今汴州水陸要沖,山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爰自按巡,益觀察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為東京,置開封府”。
這不僅是后唐,而且是后漢、后周,乃至北宋建都東京的真實原因。如后漢高祖劉知遠在詔書中說:“浚都(東京)重地,汴水名區(qū),控襟帶于八方,便梯航于萬國。眷言王氣,允稱皇居。其汴州宜仍舊為東京”。后周世宗柴榮在顯德二年(955年)頒詔修城時也談到東京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東京華夷輻輳,水陸會通,……”
1.2.開封的發(fā)展
北宋定都東京開封,是中國都城由西向東歷史性的轉移。這次轉移的重大變化之一是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在軍事地理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東京完全是憑借其優(yōu)越的經濟地理條件成為北宋的都城,也就是其“天下漕運中心”的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開封的發(fā)展史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漕運體系的發(fā)展建設史。
早在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的鄭莊公筑城,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開封。開封漕運體系的形成過程時斷時續(xù)且十分漫長,有三個時期最為重要:第一,戰(zhàn)國時梁惠王開鴻溝;第二,隋煬帝開大運河;第三,五代至北宋的疏浚整理。如此之后,形成了發(fā)達的水路運輸體系,使開封成為“天下之樞”。相應地,這也是開封發(fā)展的三個黃金時期。
1.3.開封的漕運體系
經過以上漫長曲折的過程,東京的漕運體系已基本形成。到北宋立國,又多次修浚,使其更為完善。其中直通東京城內的主要河流有汴河、蔡河、金水河和五丈河,號稱“四水貫都”。
五丈河,又稱廣濟河,因河寬五丈而得名,位于京城東北部,是通向山東一帶的主要水路。
金水河,又名天源河,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從滎陽黃堆山引京水至東京城西而成,過中牟后名金水河,原為補五丈河水源而開。由于金水河水清而甘,故成為東京城內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首先是保證皇宮、官府及寺院的用水。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經新的開挖修整后,沿河不僅景色優(yōu)美,而且民眾也得以為飲用水源。總的來看,其漕運功用不是很大。
蔡河位于京城南部,閔水、洧水、 水通過此河而會。由東京戴樓門東廣利水門入城,繚繞從陳州門西普濟水門出城,流經通許至陳州東南入于沙河,以通陳、蔡、汝、穎諸州。這樣,京西北路漕運多仰此河,如陳傳良語:“陳、蔡之粟自閔河、蔡河入汴至京師”。蔡河又溝通江南達于長江,每年運淮河粟米六十萬石。故其航運價值十分巨大,僅次于汴河。
汴河是四條河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它實際上是隋朝大運河中通濟渠的一段。再先是秦漢間的鴻溝,西漢時的蒗蕩渠,東漢時已有汴河之名,魏晉時又叫官渡水,隋唐時成為溝通南北經濟的大動脈。宋初,汴河受黃河水以通淮泗,由于黃河水泥沙含量大,致使河道淤積嚴重,每年都要清理,勞費不貲。所以在宋神宗元豐年間,又引伊洛之水為源,“導洛通汴”,自此淤沙減少,航運更加通暢。
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六《河渠二?汴河》:“汴河……,宋都大梁諸水,莫此為重。……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運東南之產,百無眾寶,不可勝記。又下西山之薪炭內外仰給焉”。孟元老說:“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端问贰肪砭攀逗忧尽罚骸拔ㄣ晁畽M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本來,內陸水道運輸的困難在唐代已經得到解決,隨著宋代造船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航運在數量和涵蓋地區(qū)方面進一步增加。南宋葉適曾記:“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惟意,靡有凝隔”[16]。所以,東京漕運體系形成后,便把東京與全國各地血肉般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給了東京以優(yōu)越的區(qū)位條件和歷史性的機遇。
1.4.開封軍事地理上的不足
軍事地理上的不足是影響宋東京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無山川之險?!耙员鵀殡U”。
1.5.城市形態(tài):三套方城,皇城居中。
一為了強化控制,戰(zhàn)國時期的城市產生了封閉的市場和坊里,經漢代的推廣,封閉的市坊制度在全國沿用下來,迄隋唐之際發(fā)展到完備,城市商業(yè)活動及居民日常行為均受到其嚴格的管束。
然而市坊制度在它發(fā)展到高峰的時刻卻隨即開始了衰落,中唐以后,長安的坊市已經不能約束商業(yè)活動了。唐代宗時,人們就無視坊市的規(guī)定,“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墻、接檐造舍等”[1]。文宗時,長安的坊門出現了“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武宗即位時,敕“京夜市,宜令禁斷”[2],卻未能奏效。
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于長安商業(yè)活動的興旺。當時的長安不僅是一個強大帝國的首都,而且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人口眾多,僅有的東、西兩市不敷商業(yè)活動的需要。所以早在唐中宗時,長安及洛陽兩京諸市已往往在正鋪之外更造偏鋪,景龍元年(707年)雖下令禁止,未果。
由于長安東西兩市周圍的坊中有許多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居住,所以他們的經營活動逐漸滲透到這些地方。東市西北靠近皇城的崇仁坊,大約造樂器悉在此坊,故多修造樂器的商店,“晝夜喧呼,燈火不絕”[3]。平康坊是有名的煙花妓所,里邊有“小鋪席”出賣“草銼姜果之類”[4]。另外,延壽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銀珠寶的(《唐闕史》卷下,王居士神丹條);頒政坊有餛飩曲,長興坊有飲饣畢饣羅店,饣畢饣羅是胡人所食饅頭的一種(《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一);宣陽坊有彩纈鋪(《北里志》“王團兒”條);勝業(yè)坊有賣蒸餅的“以小車推蒸餅賣之”(《朝野僉載》卷五);永昌坊有茶肆,靖恭坊有造氈的氈曲,新昌坊有客舍及“會飲”的“飲所”,升平坊里門旁有胡人鬻餅之舍(《全唐文》卷七二七《養(yǎng)貍述》及沈既濟《任氏傳》);道政坊,常樂坊有釀酒店,宣平坊夜間有“賣油者張帽馱桶”(《酉陽雜俎前集》卷一五);西市東南的興化坊有“以販繒為業(yè)”(《太平廣記》卷四八六《無雙傳》);西市西南的懷德坊中,住有富商鄒風熾“四方物盡為所收”(《太平御覽》卷四九五引《西京記》);豐邑坊“多假賃方相送喪之具”(《兩京新記》卷三)。在東都洛陽,修善坊有酒肆、車坊(《元河南志》卷一),清化坊和殖業(yè)坊均有沽酒店(《朝野僉載》卷一、卷五)。
武則天時,已不得不承認這種現實,李嶠表文稱:“坊為要沖,地當貴里,畝賃二三十貫,……奪其近市之門閭,生其破家之怨 ”[5]。德宗時,赦詔“坊市之內,置邸鋪販鬻”[6],予以了認可。坊市制度,幾近馳壞。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左右巡使抱怨,有太多的居民不守規(guī)定,實際上已無法阻止了。
二類似情況在全國很多城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經濟發(fā)達的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揚州比較突出。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杜亞任淮南節(jié)度使時,揚州城中“僑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擁弊”[7],較早地形成了街市。唐人詩中有不少贊頌揚州街市繁盛的句子,如張祜《縱游淮南》:“十里長街市井連”;韋應物《廣陵遇孟九云卿》:“華館十里連”;杜牧《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等。其實,詩人們吟頌的十里長街是指揚州羅城中最繁盛的一條街市,準確的長度應為九里三十步,日夜暄騰,盛況可觀。
至于汴州臨街設店,坊市制度遭受沖擊當不晚于隋。大運河開通后,緊臨汴州的汴河西通東都洛陽,南達江淮富庶之地,是南來北往必經之水路,汴州成為連接中原與江南的交通樞紐,八方輻輳,商業(yè)發(fā)展堪與揚州匹論。
開皇中,隋文帝東封泰山回京,路過汴州時,“惡其殷盛,多有奸俠”,乃以令狐熙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其有滯獄,并決遣之,令行禁止,稱為良吏”[8]。這里“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和“星居者勒為聚落”顯然是整頓加強市坊制度的舉措??磥碇扒闆r已經相當嚴重,所以才引起皇帝的不滿,令狐熙因治理得力被“稱為良吏”。汴州市坊第二次受沖亦當在中唐前后開始。
起先,很可能同樣基于“惡其殷盛”的原因,隋煬帝于大業(yè)二年(606年)將汴州撤消,改隸鄭州,降低了其政治地位。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復,但僅為普通大州。安史之亂到興元元年之間,汴州成為各地軍閥爭奪角逐的重要對象,唐王朝幾經得失,極大地影響了它的發(fā)展。直到興元元年宣武軍移到這里,唐王朝以十萬大軍鎮(zhèn)守于此,汴州才安定下來,重又成為黃淮之間一個軍事重鎮(zhèn)和地區(qū)性行政中心,人口大增,深感“汴州城隘”,于是廣之。
這次修城又稱“筑羅城”,就是修筑外城,從建中二年(781年),永平節(jié)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始,規(guī)模相當大,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以至引起諸藩鎮(zhèn)的惶恐不安,“東方人訛言:上欲東封,故城汴州。(李)正己懼,發(fā)兵萬人屯曹州;田悅亦完聚為備,與梁崇儀、李維岳遙相應助,河南士民騷然驚駭”[9]。可見這次修城的反響之大,也足見汴州此時的崛起。
進入中唐,與揚州相比,汴州因為“王室藩屏”[10],監(jiān)控關東藩鎮(zhèn),守護長安,因而在軍事上更為重要。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二者則有極為相似之處:揚州為淮南節(jié)度使所在地,汴州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所在地;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黃河以北及山東,河南等地的賦稅均被當地節(jié)度史留用,唐政府所需財物十之七八仰仗江淮,揚州為東南水陸交通樞紐,東南各道物資多集中于此然后北運,汴州因居漕運咽喉要地,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劉晏改革漕運后,江、汴、河、渭分段運輸糧食,除糧綱經過汴州外,又規(guī)定“輕貨自揚子至汴州”[11],使汴州成了錢、帛等物的中轉站,建中三年,又在汴州東、西設兩個水陸發(fā)運鹽鐵租庸使,這樣,汴州與揚州一道,是唐王朝生命線的兩個重要支點。二者同時發(fā)展成為運河沿線上最為突出的兩個經濟都會。至唐末,北部中國戰(zhàn)亂不休,民窮財盡,城市凋弊,長安、洛陽今非昔比,汴州是北方少有的閃光點。
經濟發(fā)展必然招致人口激增。按天寶七年(748年)算,整個揚州地區(qū)有七萬七千一百五十戶,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口,較初唐增加三倍還多[12]。按理,城市人口增加更快。特別是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后,北人大批南下,揚州城人滿為患。《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三月,揚州城區(qū)大火,燒毀民房千區(qū),十月,又遭大火,燒毀民房數千區(q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居住密度之高。今人推測,當時揚州城市人口(包括市內和郊區(qū))約十九萬,城區(qū)人口可達十多萬人[13]。
汴州時領縣六個,人口約五十八萬,城市人口若占四分之一,則將近十五萬人。再加上“大軍十萬”駐扎,人口壓力當比揚州為大。同揚州一樣,汴州也為四方人士趨之若鶩之地,劉寬夫謂之“當四會五達之通,雜燕趙悲歌之人,邇吳楚剽輕之俗”[14],流動與僑居人口相當之多。比較城區(qū)大小,揚州城周遭在三十五里以上,汴州城“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明顯小很多。據此,汴州城中密度肯定要高于揚州。
人口過密,居住混亂,城市秩序已很難控制。當時的汴州“邑居龐雜,號為難治”[15]。封閉的市坊制度根本無法維系,居民侵街現象非常嚴重,到后周世宗修展東京時,已陷入積重難返的困境?!顿Y治通鑒》卷二九二“后周顯德二年十一月”條曰:
先是大梁城中(按指唐時修筑的里城)民侵街衢為舍,通大車者蓋寡,上命悉直而廣之,廣者至三十步,又遷墳墓于標外。上曰:近廣京城,于存歿(mo)擾動誠多,怨謗之語,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
可見,普遍的侵街占道,能通大車的街道都不多了,強行拆遷,才能拉直開闊?!坝诖鏆{擾動誠多”,表明涉及到一大批人,阻力很大。不得已,知開封府王樸采取了極其嚴厲的手段強制執(zhí)行,曾當街杖死一名工作“馳慢”又不服責備的廂校[16]。即便如此,還只是部分拆遷,略為把街道拉直開闊,不可能全部拆除。
柴榮勇于承擔“怨謗之語”,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輦轂(nian gu)之下,謂之誥穰,萬國駿奔,四方繁會。此地比為藩翰(藩,屏障。翰,通“干”。棟梁),近建京都,人物喧闐(tian),閭巷隘狹。雨雪則有泥濘之患,風旱則多火燭之憂,每遇炎蒸,易生疫疾。近者廣開都邑、展引街坊,雖然暫勞,久成大利。[17]
這種種混亂的局面,應該說是自中唐開始蓄積,而后在唐亡宋立,五代十國紛亂的局面中爆發(fā),城市無暇治理的結果,而至少在唐亡之前,已大體形成了。
三侵街這樣嚴重,坊墻肯定破壞不堪。市場也不再受局限,開始在有利的地點滋生。城外的草市是一方面,再從王建詩句“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18]看,汴河東、西水門和沿河橋頭都是熱鬧的市易之所。這里所說的汴河東、西水門是指唐憲宗貞元十四年(798年),宰相董晉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期間修建的汴州城東西水門,也就是北宋時東京里城的汴河水門。汴河在汴州城內由東而西蜿蜒而過,這些市所即使不連為一體,也會在沿河方向或垂直于河的部分街道上,表現出片斷的街市形式。
后周世宗柴榮面對市坊馳壞,侵街嚴重的現實,雖以強硬的手段予以整治,但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承認居民面街而居合法化。因此在擴展街道時,“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各于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19]。
現代學者認為,這種沿街的住戶當然是當街開門的,就是在門的兩側種樹、掘井和修蓋涼棚,這顯然是一種新創(chuàng)的街道制度,是適應里城街道上已經出現的具體情況的順水推舟之作。坊墻,至少是主要街道的坊墻已不復存在了,而且兩邊各讓出街道寬度的十分之一,調動居民種樹、掘井、修蓋涼棚,一方面美化街景,另一方面以此防止再發(fā)生侵街的行為[20]。
在新修的外城中,索性不再象隋唐長安那樣先筑好“坊”和“市”的圍墻,然后把住宅造于“坊”中和商店造于“市”中,而只是放好街巷紅線,劃定一些特殊建筑的地段,即聽任百姓隨便營造。這就是顯德二年四月柴榮下令別筑新城時詔書中所說的“其標識內,候官中劈畫,定軍營、街巷、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即任百姓營造”?!顿Y治通鑒》卷二九二在敘述這一詔書時也說:“其標內,俟(si)縣官分畫街衢、倉場、營廨之外,聽民隨便筑室”。
隨后,又許居民臨街開店起樓。這是顯德五年大浚汴口之后的事,目的有兩個,一是增加接待客商的邸店,接待大批涌入的商貨,以適應眾多居民的生活需要;二是增加都會的壯觀。沿汴河如此,沿街道當然也可照此辦理,大將軍周景威在宋門內率先所造的十三樓就是南臨河,北面街?!秹袅轰洝肪硪涣毒扑痢吩诮忉尵茦乔芭旁O紅綠杈子,掛梔(zhi)子燈習俗時說:“如酒肆門首,排設杈子及梔子燈等,蓋因五代時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樓酒肆俱如此裝飾,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杈子原來是官衙前用來限制行人的設施,紅綠杈子是設在宮城的正門前以限制行人的,這些茶樓酒肆該是臨街開設,為歡迎皇帝游幸,于門首街前如此裝飾,否則沒有這樣的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被允許。
經過這樣的變化,后周東京實質上已經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巷”格局了。當時“街巷”這個名詞已經很流行,曾任后周右仆射的王溥,寫成于北宋初年的《五代會要》卷二六就有“街巷”條目。街巷上有臨街店肆。按日本學者梅原郁的觀點,這是唐宋街道變化的第一個階段:從坊內店肆到臨街店肆,時間是從唐中期到宋初[21]。我們認為,這個階段實際上也是市坊制度從松懈到瀕于解體的階段,為以后北宋時期在制度上街巷完全取代市坊奠定了基礎。
北宋東京開封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趙匡胤所建?!瓣悩虮儯S袍加身”,奪取政權?!氨漆尡鴻唷?,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有宋一代是中國文化史的顛峰時代。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1.宋都開封的原因
1.1.關中的衰落與南方的崛起
經過多年的墾拓,地力衰減,加上戰(zhàn)亂,關中凋敝。而南方此時開始繁榮。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出現了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現象。關中作為政治中心要接受經濟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問題漕運的艱難。特別是經過黃河的三門之險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運到長安的糧食已是“一粒糧食,一粒金”。在為了便于統(tǒng)治全國,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況下,接受南方給養(yǎng)的便利性已是選擇都城的一個重要條件了。
五代。后梁開國皇帝朱晃定都汴洲。一方面因為這里是他的發(fā)家之地,另一方面正充分利用了此時汴州有利的經濟地位。與此相反的是后唐李存勖(xu)。他以唐室后裔自居,故在滅后梁后,遷都洛陽。但由于賦稅來源的絕大部分來自江淮地區(qū),一旦離開漕運便難以為繼,因此后唐洛陽常鬧糧荒,終于引起兵變。后晉時,汲取了后唐的教訓,又將國都遷回汴州,改名東京。石敬瑭天福二年(938年)有詔曰:“為國之規(guī),在于敏政;建都之法,務要利民?!敂党瘧?zhàn)伐之余,是兆庶殘傷之后,車陡既廣,帑廩咸虛。經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今汴州水陸要沖,山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爰自按巡,益觀察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為東京,置開封府”。
這不僅是后唐,而且是后漢、后周,乃至北宋建都東京的真實原因。如后漢高祖劉知遠在詔書中說:“浚都(東京)重地,汴水名區(qū),控襟帶于八方,便梯航于萬國。眷言王氣,允稱皇居。其汴州宜仍舊為東京”。后周世宗柴榮在顯德二年(955年)頒詔修城時也談到東京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東京華夷輻輳,水陸會通,……”
1.2.開封的發(fā)展
北宋定都東京開封,是中國都城由西向東歷史性的轉移。這次轉移的重大變化之一是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在軍事地理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東京完全是憑借其優(yōu)越的經濟地理條件成為北宋的都城,也就是其“天下漕運中心”的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開封的發(fā)展史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漕運體系的發(fā)展建設史。
早在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的鄭莊公筑城,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開封。開封漕運體系的形成過程時斷時續(xù)且十分漫長,有三個時期最為重要:第一,戰(zhàn)國時梁惠王開鴻溝;第二,隋煬帝開大運河;第三,五代至北宋的疏浚整理。如此之后,形成了發(fā)達的水路運輸體系,使開封成為“天下之樞”。相應地,這也是開封發(fā)展的三個黃金時期。
1.3.開封的漕運體系
經過以上漫長曲折的過程,東京的漕運體系已基本形成。到北宋立國,又多次修浚,使其更為完善。其中直通東京城內的主要河流有汴河、蔡河、金水河和五丈河,號稱“四水貫都”。
五丈河,又稱廣濟河,因河寬五丈而得名,位于京城東北部,是通向山東一帶的主要水路。
金水河,又名天源河,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從滎陽黃堆山引京水至東京城西而成,過中牟后名金水河,原為補五丈河水源而開。由于金水河水清而甘,故成為東京城內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首先是保證皇宮、官府及寺院的用水。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經新的開挖修整后,沿河不僅景色優(yōu)美,而且民眾也得以為飲用水源。總的來看,其漕運功用不是很大。
蔡河位于京城南部,閔水、洧水、 水通過此河而會。由東京戴樓門東廣利水門入城,繚繞從陳州門西普濟水門出城,流經通許至陳州東南入于沙河,以通陳、蔡、汝、穎諸州。這樣,京西北路漕運多仰此河,如陳傳良語:“陳、蔡之粟自閔河、蔡河入汴至京師”。蔡河又溝通江南達于長江,每年運淮河粟米六十萬石。故其航運價值十分巨大,僅次于汴河。
汴河是四條河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它實際上是隋朝大運河中通濟渠的一段。再先是秦漢間的鴻溝,西漢時的蒗蕩渠,東漢時已有汴河之名,魏晉時又叫官渡水,隋唐時成為溝通南北經濟的大動脈。宋初,汴河受黃河水以通淮泗,由于黃河水泥沙含量大,致使河道淤積嚴重,每年都要清理,勞費不貲。所以在宋神宗元豐年間,又引伊洛之水為源,“導洛通汴”,自此淤沙減少,航運更加通暢。
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六《河渠二?汴河》:“汴河……,宋都大梁諸水,莫此為重。……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運東南之產,百無眾寶,不可勝記。又下西山之薪炭內外仰給焉”。孟元老說:“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端问贰肪砭攀逗忧尽罚骸拔ㄣ晁畽M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本來,內陸水道運輸的困難在唐代已經得到解決,隨著宋代造船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航運在數量和涵蓋地區(qū)方面進一步增加。南宋葉適曾記:“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惟意,靡有凝隔”[16]。所以,東京漕運體系形成后,便把東京與全國各地血肉般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給了東京以優(yōu)越的區(qū)位條件和歷史性的機遇。
1.4.開封軍事地理上的不足
軍事地理上的不足是影響宋東京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無山川之險?!耙员鵀殡U”。
1.5.城市形態(tài):三套方城,皇城居中。
編輯推薦
上一篇:城市發(fā)展史講義八
下一篇:城市發(fā)展史講義十
最新資訊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監(jiān)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qū)規(guī)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guī)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qū)規(guī)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
- 2025年注冊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考試會出新大綱嗎2025-01-10
- 2025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人口城鎮(zhèn)化及產業(yè)發(fā)展相關知識點2025-01-10
- 2025《城鄉(xiāng)規(guī)劃實務》備考重點分享:城鎮(zhèn)職能及定位以及三區(qū)三線知識點2025-01-09